0

    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提“智”增效

    2023.12.29 | admin | 57次围观

    每年立春过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邬村的村民便会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清理田地、修理农具、购买种子和化肥……

    “上午刚刚在农业银行掌上银行申请了30万元贷款,当天下午农行的客户经理就来到田里进行核实。”该村的水稻种植户钟剑文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实地查看了自己今年新增的30多亩耕地面积后,客户经理现场使用移动PAD将信息反馈到银行,当天贷款就审批下来。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党中央对发展数字经济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新时代全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事实上,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已经成为银行实现涉农金融业务“弯道超车”的关键举措。进入新阶段、站在新起点,各家银行正在加速实施数字经营战略,并在以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三农”的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

    奶牛也有了“身份证”

    奶牛变身“资产牛”,全靠“数字工友”。

    走进青岛荷斯坦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的智慧奶牛养殖场,工作人员正熟练地为奶牛戴上一个个专属的“耳标”,随后,后台的数字实时更新,每头牛的动态数据尽收眼底。

    当前,一座座数字牧场在去年刚刚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的山东省莱西市陆续完成了搭建。偌大的养殖场里,看不见一个工人,依托数字技术,从奶牛的喂食、体温测量到产奶等全流程都实现了无人化。

    “不要小瞧这个‘耳标’,这可是每头牛的‘身份证’。”谈到奶牛身上的“耳标”,青岛荷斯坦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有了它,我们向银行申请贷款再也不用发愁了。”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抵押物不足是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障碍之一。生物资产作为最有潜力的抵质押物,却存在估值难、确权难、处置难等痛点问题。

    “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主要做不动产的抵押,像奶牛这种生物资产,对于银行来说不容易监管,很少有银行愿意做这种动产的抵押。”青岛荷斯坦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义坚说。然而,通过“数字耳标”,生物活体确权难、抵押难的问题正在当地得到有效解决。

    兴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创新开发了“活体抵押贷”这一新型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将芯片植入奶牛的“耳标”中,对奶牛的体温、活跃度、运动量等生命体征进行多维监控,让奶牛成为可评估、可抵押的“资产牛”。

    近年来,在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下,银行帮助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实现了数字化和标准化,大大促进了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如今,仅在山东,就已经建设了93家智慧畜牧业应用示范基地、42家智慧牧场。

    遥感卫星化身“信贷员”

    卫星看一看,农民能贷款?

    当前,这一看似科幻的场景已经成功照进了现实,为许多农户解决了贷款难题。

    “春耕最缺钱的就是我们种粮大户,我这1000多亩地,我走路哪儿走得完。”安徽省蒙城县种粮大户郁凯说,“现在,我在手机地图上圈出自己的土地后,网商银行用遥感卫星就能知道我的资金需求,解决了大问题!”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我国两大农村基础产业。然而,“靠天吃饭”的特点让两大产业时刻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随时都有资金链断裂的可能。

    “相对于城市、小微企业主来说,农民的数据十分缺乏,城市群体有很完整的征信数据,但农民征信记录还很不健全。”网商银行农村金融首席算法专家王剑曾表示,这种种的限制,让中国大部分农民难以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这些问题在“大山雀”的支持下得到了有效解决。

    2020年,作为网商银行首创的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大山雀”正式亮相。如同一台“超级相机”,“大山雀”能够快速识别土地、判断资产、检测长势、预判收成……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农户们也因此将其亲切地称作“AI信贷员”。

    “在全国范围内测试,网商银行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识别方案,农作物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3%。”王剑表示,凭借准确率高、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等优势,卫星遥感技术成为可以规范化解决农村金融痛点的技术方案。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经过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坚,“大山雀”也不断升级迭代,突破了仅能应用于种植产业的局限,实现了融合识别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目前已经能够识别苹果、猕猴桃、柑橘等更多经济作物。

    当前,随着各家银行对遥感卫星技术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其应用的范围和领域也在日益扩大。

    截至2022年9月末,平安银行“星云物联计划”已在智慧车联、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慧基建、智慧物流六大产业领域落地20多个创新项目,服务客户超两万户。2022年12月,兴业银行联合旗下子公司兴业数金研发的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正式上线,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赋能种植和林业碳汇等业务,大大提升了服务涉农经济主体的能力。

    标准化引领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去年1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报告2022》显示,近年来,我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各省发展差距缩小。

    “数字乡村依靠高技术物质资本和高人力资本的投入。”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在全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和新业态的前提下,强化标准的引领作用。

    2022年8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明确,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数字乡村标准体系。

    《指南》提出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框架和建设路径,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为标准化建设引领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保障。

    “标准化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着引领性、支撑性作用。”吴琦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是推动当前数字乡村领域基础设施、农业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全面支撑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

    “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要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和挖掘数据价值,助力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机构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吴琦建议,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银行需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下沉,提高手机银行、数字支付在乡村的普及率。同时,除信贷支持,银行也要加大理财、投资、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开发力度,推动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增强乡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可用性。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