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24.02.05 | admin | 28次围观

    绿色乡村发展_素养乡村核心绿色建设心得体会_绿色乡村建设的核心素养

    满眼的绿色植物、清新的空气、碧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河水、河里可以游泳、溪里可以捉鱼、池塘可以洗菜……这种世外桃源般的乡村,曾是几代人记忆中最温暖的回忆,也是现代人最诗意的栖居梦想。然而,有的地方因为超标排污,乡村成了生态“洼地”,人们心中的绿水青山成了满目臭水污土景象。随着经济日益发达、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期盼宜居环境,渴望生态文明。

    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命脉相系,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更是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库。如何让乡村生态宜居?如何实现乡风文明?如何让一个个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我们用生态文明视角审视乡村生产与生活,就会发现:生态理念体现在乡村的各个构成要素之中,形成完整的乡村生态文明体系,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包括信仰、习俗在内的乡村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要素相互渗透、影响、制约,无一例外地充分体现着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念,敬畏自然的信仰,顺应、利用自然的智慧,在乡村生产生活中都体现得十分充分。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宜居环境提供了智慧源泉,而生态文明理念也给乡村振兴的内容与途径提供了理想模板。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成为了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体的生态文明。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一是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二是乡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五是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态治理的机制保障能力差……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和过程,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与我们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够到位、体制不够健全有关。有的地方在发展中片面追求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相关法律、政策和考核体系还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乡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经过较长时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治理乡村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坚定信心,也不能急于求成,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积极稳妥推进。

    长期以来农村环境治理未被纳入建设规划之中,村庄环境脏乱差,成为影响农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因素。当前,乡村大气、水和土壤等突出的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重点突出、重拳出击、重典治污、力求实效。我们要加强乡村饮用水保护,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及上游地区的污染源,强力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和恢复,不断改善饮用水水质。要积极修复地下水,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和一般保护区,强化源头治理、末端修复。大力治理地表水,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和工业污水的排放标准,对企业污水超标排放“零容忍”,继续加强对重点水域、重点流域的综合治理。

    良好美丽、功能强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风尚。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目标,必须强化农村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战略还应明确两大核心问题,即对水资源质量和耕地土壤质量的保护。为此,一是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绿色理念对农村生态治理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生态治理设施建设;三是创新与整合技术,以支撑农村生态治理;四是完善治理机制,推动农村生态治理。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宜居的必要条件。绿水青山、肥沃的土地、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物种,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物质基础。乡村生态文明不仅表现为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更表现在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生态文明工作,大力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搞好洁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只有在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美丽农村建设才更有内涵。

    开发适合农村污染治理新技术与新工艺,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关键所在和必要措施。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针对治理乡村水体污染,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水污染生态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该项技术已申请60项专利,获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主要采取生物过滤和植物吸收的手段,削减污染物,实现废水生态净化和循环利用,达到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的双重效果。具有去污效果好(COD、氨氮和磷等主要污染物去除率达95%以上),建设投资成本低(只有“工厂化”工程治理模式的30-40%),运行和维护简单易操作、技术先进、处理效果好等特点,是一套经济可行的水污染生态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在长沙、广东、浙江、江西、广西和重庆等地建立运行70多个示范基地,包括不同规模养猪场、农村生活污水、富营养化河道及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等,示范效果显著,成为深受村民欢迎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探索走出了一条实现农村景更美、水更清的新路子,其经验做法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和实际意义。

    乡村生态文明是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环境加快治理,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完美统一。努力给人民和子孙后代创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任务艰巨繁重而又光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不久的未来,一个个山清水秀、充满诗情画意的新农村将不断涌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